新闻动态
知名女星一年多次流产, 这是准妈妈们的噩梦
发布日期:2025-04-12 02:02    点击次数:165
 

潮新闻客户端通讯员徐尤佳记者杨茜

近日,韩国知名女星韩佳人在一档节目中分享了她曾一年内多次流产的经历。

视频截图

流产对于满心期待着新生命的家庭来讲是痛心的,妈妈们更会长期伴有焦虑和惊慌,这些感受,会随着流产次数增加而积累,成为许多女性怀孕后的“噩梦”——习惯性流产。

艰难求子十年

中医团队出手终“结果”

39岁石女士,求子近十年,其中的艰辛难以言喻。其中的3年间,她经历了2次胎停清宫、2次生化妊娠,最终选择试管;近6年共取卵3次,移植6次,又胎停清宫1次、生化妊娠1次。多次清宫后,石女士的月经量也开始逐渐减少,周期逐渐提前到24-25天。前后6次流产,不仅令她身心俱疲,全家也都非常焦虑、迷茫。

最终,在好友的推荐下,石女士一家找到了杭州市中医院中妇科主任中医师赵宏利寻求中医治疗。经过多项精密的检查,他发现石女士卵巢功能减退较明显,AMH(抗缪勒管激素,反映卵巢储备功能)已由2年前的2.2降到了0.7,三维超声也提示其窦卵泡减少、子宫内膜薄且宫腔粘连。

除了石女士之外,她的丈夫也进行了相应的检查,赵宏利发现男方精子DNA碎片率(DFI)为42%。正常男性DFI一般不高于15%。当数值超过15%时,就代表精子的DNA完整性开始变差。40岁以上的男性精子DFI异常的风险显著提高。

赵宏利为石女士夫妇客观分析了病情,制定了男女同治,卵膜同调,宫腔镜粘连分离结合中药内服外治的中西医协同治疗方案,并适时给予宽慰疏导,增强备孕的信心。

经过团队的精心治疗,石女士的月经逐渐转规律,内膜厚度达到正常范围,卵巢功能有所改善,AMH恢复到1.9。5个月后,当石女士夫妇准备再次取卵时,发现已成功自然受孕,又经过科室中医药精心保胎护航,终于如愿生下一个健康可爱的宝宝。

什么是习惯性流产

习惯性流产,也称复发性流产(RSA),2020年中国专家共识认为,连续出现2次及以上的自然流产(怀孕不足28周、胎儿体重不足1000g的妊娠丢失)或生化妊娠,即可以诊断为习惯性流产。

多次流产对女性健康造成的影响深远,临床常见症状包括月经紊乱(周期不规律、经量减少或闭经)、宫腔粘连及不孕等,此外还有子宫内膜损伤、内分泌紊乱、生殖系统感染、生育力下降等。

习惯性流产有哪些因素?

RSA病因复杂,现代医学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染色体或基因异常:

这是一个重要病因,包括胚胎染色体异常、夫妇染色体异常及基因异常。

母体因素有以下,第一是子宫异常,包括子宫畸形、宫腔粘连、子宫肌瘤等影响胚胎着床和发育;第二是内分泌失调,如黄体功能不全、甲状腺功能异常、糖尿病等增加流产风险;第三是免疫因素,如母体对胚胎产生免疫排斥反应;第四是感染因素,某些病毒或细菌感染,如TORCH感染、支原体感染等;还有其他因素,如高龄、吸烟、酗酒、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等。

父亲因素如男性的精子质量不合格,数量少,活跃度低等,都会导致女性怀孕困难,怀孕后流产等问题。

研究表明,精子DNA碎片率超过30%的男性,试管治疗的受精率、胚胎发育质量、胚胎着床率、临床妊娠率都显著下降,流产率增高,新生儿疾病的发生风险也更大。

除以上因素外,临床上还存在约40%左右的不明原因的习惯性流产。

中医妇科,焕发“新生机”

中医认为,复发性流产属于“滑胎”、“数堕胎”、“屡孕屡堕”范畴,主要病机是冲任损伤、胎元不固,涉及肾、脾、肝等脏器,一般认为本病常见证候包括脾肾两虚证、气血虚弱。

何氏妇科认为本病病性往往虚实错杂,临床亦有肾虚血热、肾虚血瘀证等复杂证型,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奇经关系密切,治疗上常常用血肉有情之品填补奇经、通达奇经。《傅青主女科》云:“带弱则胎易坠,带伤则胎不牢”,“夫胞胎虽系于带脉,而带脉实关于脾肾。脾肾亏损,则带脉无力,胞胎即无以胜任矣”。

中医治疗的原则是“预培其损”,即在明确病机后,辨证施治,祛除病因,调理脾肾,培元固本。对于月经不调者,先调经;对于因其他疾病导致的滑胎,先对症治疗疾病。

赵宏利表示临床上针对复发性流产问题多是以预防为主,因此建议女性,尤其是有流产史者,在受孕之前最好与丈夫一起去医院做详细的医学检查,找出流产的原因,做到男女同治。

此外,要尽量保持心情乐观舒畅,习惯性流产患者常因反复流产而导致心情忧虑多思,怀上了又害怕丢失,这些都不利于保胎,家人的关心和鼓励,坚定信心同样很重要。